位置: 首页 > 资讯 > 正文

世界快资讯:热闻|非遗名录里的端午节都有什么“流程”,应该怎样过?

来源:齐鲁壹点   发表于: 2023-06-22 11:30:18  

又是一年端午节。

各地的端午习俗都不一样,

但是你知道端午节正统的“非遗故事”吗?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2009年,“中国端午节”进入世界非遗名录。

在本次的申报中,遗产名称为“中国端午节”,

由湖北秭归县的“屈原故里端午习俗”、黄石市的“西塞神舟会”及湖南汨罗市的“汨罗江畔端午习俗”、江苏苏州市的“苏州端午习俗”四部分内容组成,申报材料由三省联合“打包”。

据悉,以上三省四地的“端午习俗”,已于2006年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那么,名录里的端午节,应该怎样过呢?

端午节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,

它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、游艺、保健等民间活动,

主要有祭祀屈原、纪念伍子胥、插艾蒿、挂菖蒲、吃粽子、赛龙舟等,

各地习俗虽不尽相同,尤以湖北省秭归县、黄石市更具典型性,

但核心主题一样,即驱瘟、除恶、消灾、祛病。

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屈原故里——

一个端午三次过,

五月初五小端午挂菖蒲、艾蒿,饮雄黄酒;

五月十五大端午龙舟竞渡;

《龙舟竞渡图》页 唐 李昭道绘 故宫博物院藏

五月二十五末端午送瘟船,亲友团聚。

尤为独特的是,秭归农民自发组织骚坛诗社,于端午时吟诗唱和,四百余年传承不息。

湖北省黄石市——

西塞神舟会以制作神舟、唱大戏、祭祀、巡游、送神舟下水等活动为主,

从农历四月初八佛祖诞生之日举行龙舟开光,

到五月十五至十八的正式会期,整个活动历时40天,

是目前国内端午节时间较长的祈福和祭祀活动。

湖南省汨罗江畔——

一般从五月初一开始,十五结束。

沿江一带除了办盛宴、吃粽子、插艾挂菖、喝雄黄酒、赛龙舟外,

还有雕龙头、偷神木、唱赞词、龙舟下水、龙头上红、朝庙、祭龙和祭祀屈原等特殊风俗,

这些民俗仪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,

留下了如“宁荒一年田,不输五月船”等许多端午民谣。

江苏省苏州市——

纪念的是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,吃粽子、赛龙舟,

挂菖蒲、佩戴香包、贴端午节符剪纸、悬钟馗为其主要习俗。

苏州旧时端午节还有挂钟馗像驱鬼、喝雄黄酒强身的习俗。

当然,各地端午习俗虽然以三省四地较为正宗,但很多地方习俗大同小异。

山东的端午习俗也数不尽数。

端午佳节临近,

民俗活动除吃粽子、插艾草外,

赛龙舟是山东人端午节的必备项目之一。

届时,多支龙舟代表队参加比赛,

伴着节奏强烈的鼓点,选手们奋力拼搏,你追我赶,场面壮观,让人热血沸腾。

佩香囊,也是传统的山东端午节习俗。

端午节佩香囊,不但有避瘟驱虫之用途,而且有健康相伴、福寿安康之寓意。

香囊内填充芳香开窍的中草药,外包以丝布,清香四溢,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,玲珑夺目。

中医药材避瘟驱虫,置之于利用馆藏文物吉祥纹饰制作的文创香囊中,参与者既可闻香清心,又能够感受其中浓郁的中华文化内涵。

“饮流蒲”即饮菖蒲酒,这也是山东人过端午节的一项重要习俗。

菖蒲跟艾蒿一样,是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。

过去在端午节这天,人们除将菖蒲插在门上“以禳不祥”外,还饮用用菖蒲泡的菖蒲酒,以驱瘟防病。

有的还把菖蒲酒抹在小孩的面颊、耳鼻、手心、足心等处,以防毒物侵害。

还有的口含菖蒲酒喷洒在床帐间、墙壁上及隐蔽处,边喷边念叨:“雄黄烧酒(加入雄黄的菖蒲酒)喷上来,蛇虫百脚(蜈蚣)快跑开。”

还有吃艾蛋、祈福五彩绳、手工刺绣品、文创糕点等等具有山东特色的端午民俗。

端午节的粽子、祛“五毒”、赛龙舟及屈原说、曹娥说、伍子胥说等,大家都耳熟能详了。

其实,在历史上,端午节的民俗也是丰富多彩,

但因年代久远和历史原因,一些民俗慢慢消失了,

而这些消失的风俗也是很有趣的。

就借助一些古人的记述,捕捉一下那些消失的端午风俗。

“射柳”风俗出现得较早,至少在辽、金时代已出现。

《金史·礼志》中就有射柳的记述:“金因辽俗,重五日插柳球场为两行,当射者尊卑序,各以帕识其枝,去地约数寸,削其皮而白之。先以一人驰马前导,后驰马以老羽横镞箭射之,即断柳,又以手接而驰去者为上,断尔不能接去者次之,或断其青处及中而不能断与不能中者,为负。”

射柳的风俗在京城流传已久,不过到了清末就基本消失了。

除了射柳,早前的端午节还有马球游戏。

马球源于何时,莫衷一是,但三国时期就有了记载。

从北京地区来说,自辽、金始,马球比赛是端午重要的体育与娱乐活动。

元代《析津志》云:“太子请诸王于西华门内宽广地位,上召集各衙门万户、千户、怯薛能击球者,咸用上等骏马,系以雉尾、缨络,萦缀镜铃、狼尾、安答海,装饰如画。”到了清朝中叶,端午节的马球习俗也消失了。

“逛庙”及其他一些宗教活动在如今的端午节是见不到了,但在明清代是重要的内容。

所谓“逛庙”是五月初一开始祭拜“南顶”,老北京有大南顶、小南顶之分,至于哪个南顶端午节时香火最盛,说法不一,但都是祭祀泰山大帝之女碧霞元君的。

除“逛庙”外,明清时代的人们还有“城隍出巡”的习俗,那时至少有三支队伍,宛平县(京城西部)是四月二十二出巡,京城东部的大兴县城隍是五月初一出巡。

除城隍出巡之外,民间还有庙会活动,“五月朔至八日设庙,百货充集,拜香络绎”,城南城隍庙端午活动以祭祀故人为主,因为庙南有大片坟茔,而且又以外乡人为主。

城隍出巡是将庙里的城隍神胎抬出来游街,以此来警戒有贪污、受贿、断案不公的官吏。在出巡时还有人扮成马童、囚犯、判官等,“游观随行如堵”,甚是热闹。

端午游金鱼池是明清时代端午节的重要习俗,到了现在也消失了,甚至少有提起。

据《燕都游览志》载:“鱼藻池在崇文门西南,俗呼金鱼池,畜养朱鱼,以供市易。都人入夏至端午,结篷列肆,狂歌轰饮于秽流之上,以为愉快。”

从记载中可以看出,金鱼池在当年已受污染,人们只能“狂歌轰饮于秽流之上”了。

在明清时代,端午最引人注目的活动是游天坛。

天坛是皇家坛庙,平民百姓难以涉足,但端午节则是例外。

《万历野获编》云:“京师最重午节,天坛游人极盛,连钱障泥,联镳飞鞚。豪门大估之外,则中官辈竞以骑射为娱。”

金梁所著《天坛志略》中说:“在清嘉庆朝以前,不只准入民观花宴游,并且在端午节日,有赛马和野餐等点缀。”

天坛端午节“以清代为最胜。除去赛马竞射在天坛外面,其余如野餐、摸壁、赌墅等娱乐,则都在天坛里面。摸壁就是摸神乐署的影壁,说是可以避五毒,乃是当时一种迷信的游戏。赌墅就是弈棋。”

在古代,端午也曾是有多种元素的节日。

曾经,端午节也称“女儿节”,记得的人不多,但民间留有民歌,“五月五日,悬蒲插艾,幼女佩灵符,簪榴花,曰’女儿节’”。

此外,古人认为端午“午时蓄采众药,治病最效验”,故而端午有“采百药”、“捕虾蟆”之习俗。

明代的《长安客话》有“太医院例于端阳日差官至南海子捕虾蟆酥,以合药,制紫金锭”。

虾蟆又称蛤蟆、蟾蜍,其蟾酥可以制药。

除了捉蛤蟆,古人更重视在此期间采蒲草、艾叶等用来驱赶蚊虫,平民百姓难有机会进入南海子捉蟾蜍,但原先的京城四郊都可以采到艾草、菖蒲,这些草药既可熬汤沐浴,又可以晒干后用来点燃熏蚊虫。

这些关于端午的知识,你都知道吗?

来源:、长江日报、央广网、、、冰城+客户端、今日永州、舜网、京报网

齐鲁壹点出品

新闻线索报料通道:应用市场下载“齐鲁壹点”APP,或搜索微信小程序“齐鲁壹点”,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!

关键词:

上一条:世界今头条!多个重大工程项目加快推进实施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

下一条:最后一页

推荐内容